August 17, 2009

思想与创作


很多朋友看了动人的照片不禁会问: 这照片怎样拍?需要什么镜头?光圈?快门?等等...初学者发问有理,但拥有多年摄影经验者提问,听了确实很纳闷;
乍看之下创作好像只有 “技巧与器材” 的成分,何不探讨作品的创作精神与讯息?
何必停留在那狭窄思想里?其实技巧与器材只是摄影的一部分...作品是思想与硬体的结合; 里头
包括机遇、心声、美学、技巧及器材等因素合成!用我们的心; 观察现场有利的事物,一些我
们无法控制却可以被发现的先天条件,即是机遇也是刻意...听我们的心; 想借这个找来的 “境
或角色” 说些什么?思考其讯息价值。接下来用我们的美学; 筛选、採光、构图并完成拍摄
成功的画面自己会说话、述说故事,一张画面没有内涵,技巧再好、器材再劲也不会动人,只有感受生活才能赋予作品生命!
很多人认为 “技巧” 是成功拍摄的首要条件,视之为宝典!
这张画面数据为: 焦距 28mm,光圈 f2.8,快门 1/50,ISO 80 取景: 稍微降低高度,再把镜头稍微上昂,营造更开阔的感觉。
测光: 重点测光模式;测准云层亮部并锁定数值。以上数据真的能让人仿效,拍出好结果吗
又或者能让我们无限量地复制成功例子?其实都只不过是一堆老掉牙的摄影理论:ISO 100 是为
获得细致画面,28mm 为求视觉广阔,光。照片拍获后还未成事,後制更是数码摄影的另一半精
神,一张成功的作品少不了後制!就好像菲林时代少不了自己动手在暗房冲印照片,以分区曝光
法改善现场光线与对比度先天性的缺陷、滤色镜及效果滤镜等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意境!当然更
多时候我们无法拥有暗房,只好假于人手,但我们一定无法获得想呈现的效果,因为冲印的人不
是自己,他根本不了解摄者的 需求,何况商业角度更不考量 “质” ,一切以 “标准” 模式
印,最少时间挣最多的钱。(老实话; 每张照片仅 45仙或更少钱,又能有啥要求?)现在有了
数码暗房 + 打印机;一切都操纵在自己手中,效果不理想就只能怪自己 “修行” 不到家了。再
拿这张照片为例:因测光基准云层亮部,当时真正所拍获的画面其实整张是相当暗的,到了後制
才把曝光不足的部分提亮,!老实说,拍摄以上照片并无什么特别技巧可言,就是机遇好;正好
被我撞见,电了一下下。于是赶紧选了个合口味的角度,配合摄影原理拍了下来,并後制成满是
喜悦和希望的画面取悦自己、记录某年某刻的感动,同时也贪禁地想借此境触动大家的心。于
是,这照片怎样拍?答案会是: 摄者掌握种种学问与并用,刹那间;理想的画面就被你停格下
来。艺术没有方程式; 它是千变万化的,有着非常多的可能性,视觉才会如此百花齐放!艺术
更没有捷径; 毅力、观摩、分享、尝试、改进等,只有时间会证明一切。早些 抛开
唯独技巧与器材” 包袱,研究思想、美学才是长远之道...
攝影的發現性亦很重要..我看到拍到的..你就不定看到拍到..不是看的角度不一樣..是個人的歷練不一樣..所以為什麼要去學別人怎麼拍..嗯..也是大家所常說的..重要的是最景器後的那個人..不是相機.. ^_^
本文绝无讥讽之意,很想更正确地、清楚地看待 “创作本质”,并尝试从中找出 “创作的路径” ,将 “抽象的意念” 转化成 “较具象的步骤” 供反思、参考...(即使是摄影以外的创作,其动机的产生与后来实现理想的行动应该是相同的。)为何总有人能轻而易举地随兴创作,而且滔滔不绝、楚楚动人?但就是有人不见成效?是某些思维的错误?还是步骤顺序不对?这些问题在我脑海徘徊多年,很想找出真相...我认为虽然创作没有方程式;但至少应该由某 “点” 开始再接下一步,成功率较高吧?趁脑海里模糊散乱的文字堆消失之前,冲动无章地记录一遍,以免又有借口继续搁置下去...也许不一定有结论或成效,或许只是个空谈,但至少这回踏出了一小步。您的创作又是由何来处呢?希望大家提供建设性的想法。
有时, 我们虽然机不如人,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技不如人。
如果一位枪手有着一把世界上最好的枪, 但是射击的准确率却只是一般,那么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枪又有何用?
以上的照片是我使用canon G 10 所拍摄的,而并不是用什么昂贵的摄影器材。